top of page
分岔的情境|2025|錄像|34’07’’
《分岔的情境》是一件影像裝置,畫面以謝幕般的構圖展開:兩人分別以左右手,共同演繹一具身體,進行拆線與打結的動作。雙手在協作與錯位之間不斷轉換,呈現出時而融合、時而分裂的狀態。聲音部分則選用巴哈的《哥德堡變奏曲》,這首樂曲要求演奏者在雙手的交替中模擬分裂或協作的關係,進而在聲音層次上延展出矛盾與延異。
在視覺與聽覺的交錯下,作品觸及身體邊界與主體分岔的問題:雙手既試圖合而為一,卻始終顯露差異;聲音既在統一中展開,又在分裂中成立。作品不斷將觀看者置於不穩定的情境,使「分岔」不僅是內容的隱喻,更是一種觀看與感知的方式。

第二章:明室|2025再製版|蠟燭燈、木板、壓克力、香氛|限地製作
《第二章:明室》以一盞仿蠟燭的燈作為核心意象。火光閃動卻不帶溫度,斜射於如櫥窗般透明的空間。光線不斷重複、搖曳,似乎在模擬一種永恆的祈禱。這盞燈既是信仰的象徵,也是拙劣的模仿者,游移於神聖與破碎的邊界。它所提供的並非溫暖,而是一種疏離的凝視,召喚觀者在幻象與真實之間反覆搖擺。

書寫與遺忘|2025|紙、明信片、膠膜、木板、木頭、石膏、壓克力|360x330x85cm
《書寫與遺忘》以文字作為承載記憶的載體,卻同時揭示其不穩定與矛盾。作品蒐集了多種來源的文本——包含家人阿茲海默症初期所留下的便條紙、關於遺忘症狀的書籍片段,以及網路上對記憶訓練的指引。這些字句被逐一挖空,如同以刀片再度書寫一般。挖除的動作不只是移除,更是一種透過身體重新留下痕跡的方式。當字的缺口浮現,陰影隨之顯形,形成另一種閱讀與觀看的空間,使記得與遺忘之間的界線不斷游移。
裝置分為上下兩個層次:上方擺放重新「填寫」的紙本與明信片,下方則由來自不同來源與時期的桌腳拼組而成。桌子的支撐結構象徵記憶的網絡:片段、脆弱、輕盈卻又相互依存。它既是支撐,也是提醒,讓記憶的斷裂與重組在物質層面得以顯影。



寫實風景2|2025|石頭|15x21x8cm
《寫實風景2》**以石頭作為對象,卻並非單純的再現。表面的雕鑿與爪痕壓縮了時間與力量,既顯示物質生成的軌跡,也可能在瞬間化為空無。它在「存在」與「未能成為」之間擺盪,使石頭成為追問「如何成為」的節點。觀者不僅看見石頭本身,更被引向對生成與存在的思索。

寫實風景1(局部)
bottom of page










